#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IPRdaily立场,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企业应立足商业全局,强化协同管理,保持战略眼光,善用外部资源。”
来源:IPRdaily中文网(iprdaily.cn)
刘丹
刘丹,识麟科技创新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曾先后担任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创新服务部总监(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核心成员)、广东省新黄埔中医药联合创新研究院(简称联创院)知识产权中心负责人。执业专利代理师、具有证券分析师及基金从业资格,药学、情报学、知识产权复合型专业背景,暨南大学质谱仪器研究所成果转化特聘专家、广东省麦思科学仪器创新研究院成果转化顾问。
在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的浪潮中,她从本科药学起步,一路跨越情报学、知识产权,再到如今成为科技成果转化领域资深人士。她的故事涵盖了从创业团队到上市公司、从新型研发机构到龙头企业科创平台的多元经历。她的每一次选择都精准地踩在了行业发展关键节点,她的经验对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从创业团队到科创板上市企业,从实验室样机到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亲历国产高端科学仪器研发成果成功转化
Q:IPR Daily:20人团队如何一路发展成为科创板上市的细分领域链主企业?
A:刘丹:2010年的时候刚加入团队,当时虽然团队规模小,但我们聚焦的是尖端科学仪器领域,这是一个国家高度重视但国内几乎空白的领域。时任总理温家宝视察我们团队时也说“科技小企业很有前途”,这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
Q:IPR Daily:从实验室样机到年销售额过亿,您觉得最关键的转折点是什么?
A:刘丹:最关键的转折点是2013年我们推出第一款产品,团队以当时国家急迫需要解决的大气PM2.5源解析作为突破点,将仪器技术优势在大气环境监测场景发挥独特价值,利用创新成果很好地解决了市场痛点,实现单款国产仪器年销售过亿,成为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
二次创业:新型研发机构成果转化以高价值知识产权创造破局
在政府主导的以科技成果转化为主要任务的新型研发机构,刘丹推动建立科研项目全流程高价值知识产权挖掘布局机制,并主导组建了深耕垂直领域的知识产权运营公司,探索“知识产权专业服务+产业孵化”模式。
Q:IPR Daily:在新型研发机构,您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A:刘丹:我们为了建设更为专业的知识产权团队,支撑研究院开展更为专业的前端高价值知识产权挖掘布局以及知识产权分析评估,成立了独立的知识产权运营公司,作为独立的公司就需要有自己具有性价比的核心服务产品,需要开拓市场、赢得客户认可,与之前作为公司或者研究院内部职能部门相比,这对我们来说是全新的挑战,在这个过程中也进一步深化了自己的“用户思维”。
龙头企业需求牵引:探索成果转化新范式
Q:IPR Daily:您现在所在的科创平台,与之前的工作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A:刘丹:现在的平台更接近市场,我们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直接对接企业的应用场景。我们不仅筛选前沿技术,还为科研成果提供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全方位服务。这种模式让科研成果能够快速落地,快速推动从“一项技术”到“一个产品”、“一个产业”的转变。
Q:IPR Daily:这种模式的优势在哪里?
A:刘丹:产业龙头企业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应用场景,能够为科研成果提供直接的落地渠道,同时拥有成果商业化所需的生产、管理专业能力。我们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让技术快速转化为产品,实现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无缝对接。这种模式不仅加速了成果转化,也将持续推动传统产业创新发展。
复合型知识背景:专注科技成果转化
刘丹从药学本科跨考情报学及知识产权硕士,工作后考取专利代理师、证券分析师、基金从业资格,强调“将大目标拆解为每日任务”的学习方法论,围绕职业发展践行“终生学习”理念,对职场青年极具借鉴意义。
Q:IPR Daily:您从药学跨行到情报学及知识产权,还考取了证券、基金从业资格,这种“跨界”式持续学习是如何做到的?
A:刘丹:主要基于工作需求驱动:在工作过程中发现自身职业发展所需的资格证或技能等,以此为契机进行学习。
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创造固定的学习时间,如在学校自习室学习,在特定场景下减少干扰,让自己能专注学习。
坚持学习与自我激励:建议将学习与工作紧密结合,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己专业价值,考证不是目的,通过考证让自己能够更系统去学习。
拆解目标逐步实现:把大的学习目标拆解为每天的小目标,列清单完成,通过每天的小积累,逐步实现看似困难的学习任务,将大目标转化为可操作的具体日常学习任务。
行业洞察:在知识产权行业找到自己的“价值锚点”
Q:IPR Daily:作为知识产权“老兵”,有没有什么独家秘籍可以分享给从业者?
A:刘丹:我想表达的是,知识产权与创新紧密相连。虽然当前行业环境未必尽如人意,但在我内心深处,我坚信与创新紧密相连的知识产权行业的前景,从职业自豪感和获得感的角度而言,远超许多其他行业。我深感荣幸踏入了知识产权这一行业,并期望能凭借自己的绵薄之力,为这个行业增添些许光彩。
每个领域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特点,并非必须走综合发展这一模式。有些律师在专业领域深耕细作,有些代理人撰写案件的能力出类拔萃,这些都是极为出色的。就我个人而言,我热爱这一行。例如,之前我们为客户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时,从产品和用户的角度出发,挖掘出产品的卖点,并将其转化为可被专利保护的创新点,这一过程获得感满满。这无疑是一个充满获得感的职业。
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的新时代浪潮中,刘丹的经历犹如一柄多棱镜,折射出知识产权从业者的多重可能性。她以"拆解目标"为利刃,将看似不可能的跨界壁垒逐一击碎。其职业生涯最动人的注脚,在于始终保持着对技术创新服务工作的热爱—无论是参与高端科学仪器国产化,还是探索新型研发机构的商业化路径,本质上都是在为科技成果找到通向市场的"最后一公里"。她用行动证明:持续进化的学习能力与价值重构思维将成为职场核心竞争力。
(原标题:IP人物 | 刘丹:解锁三重跨界密码)
来源:IPRdaily中文网(iprdaily.cn)
编辑:IPRdaily辛夷 校对:IPRdaily纵横君
注:原文链接:IP人物 | 刘丹:解锁三重跨界密码(点击标题查看原文)
「关于IPRdaily」
IPRdaily是全球领先的知识产权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致力于连接全球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人才。汇聚了来自于中国、美国、欧洲、俄罗斯、以色列、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韩国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科技公司及成长型科技企业的管理者及科技研发或知识产权负责人,还有来自政府、律师及代理事务所、研发或服务机构的全球近100万用户(国内70余万+海外近30万),2019年全年全网页面浏览量已经突破过亿次传播。
(英文官网:iprdaily.com 中文官网:iprdaily.cn)
本文来自IPRdaily中文网(iprdaily.cn)并经IPRdaily.cn中文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权利人同意,并附上出处与作者信息。文章不代表IPRdaily.cn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iprdail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