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IPRdaily立场,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将他人肖像或形象作为商标注册和使用应当取得授权和许可,否则将放任公众可能产生的错误认知,不正当地获取因名人效应产生的经济收益和市场声誉。”
来源:IPRdaily中文网(iprdaily.cn)
作者:齐宝鑫
2025年4月24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发布2024年度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十大案例和商标授权确权司法保护十大案例,其中“涉‘李小龙形象’商标具有欺骗性案”入选2024年度商标授权确权司法保护十大案例(详见北京高院2025年4月22日北京法院知识产权司法服务保障首都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根据北京高院发布内容,该案典型意义在于“本案为判断将人物形象作为商标申请注册是否具有欺骗性的典型案例。将他人肖像或形象作为商标注册和使用应当取得授权和许可,否则将放任公众可能产生的错误认知,不正当地获取因名人效应产生的经济收益和市场声誉。本案进一步明确了商标法第十条第一款第七项的适用条件及判断标准,对于虽使用时间较长但具有欺骗性的注册商标亮明司法态度,树立了良好的商标注册导向”。
本案历经国家知识产权局、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的审理,真功夫公司注册的近似李小龙形象图形商标被终局宣告无效。
一、案情简介
真功夫公司(系列商标申请人之合称)未经授权,于2004年起先后注册近似李小龙形象的“”(旧图形)及“
”(新图形)相关商标,易使公众误认为其服务与李小龙存在关联,违反有关法律法规。李小龙文化信息咨询(上海)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李小龙公司”)对包含上述图形的系列商标(其中,“
”(旧图形)33件商标,“
”(新图形)21件商标)提起无效宣告请求。经审理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22年8月针对包含“
”(旧图形)商标的无效宣告请求作出首批裁定,于2023年2月针对包含“
”(新图形)商标的无效宣告请求作出首个裁定,均认定争议商标与李小龙的肖像及经典动作几近相同,作为商标使用在核定服务上,易使消费者对服务的来源等特点产生误认,构成商标法第十条第一款第七项所指情形,裁定宣告争议商标无效。
真功夫公司不服,向北京知识产权法院起诉国家知识产权局,李小龙文化信息咨询(上海)有限责任公司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2024年6月,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经审理后作出判决,驳回原告真功夫公司的诉讼请求。真功夫公司不服,向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继续提起上诉,2024年10月,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经审理后作出终审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目前真功夫公司注册的包含“”(旧图形)的33件商标均已被终局确认无效,包含“
”(新图形)的20件商标已全部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宣告无效(其中1件已由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终局确认无效,其余仍在审理程序中)。
据悉,李小龙文化信息咨询(上海)有限责任公司为李小龙先生之女李某凝开设并担任法定代表人。
二、裁判要点
以入选的第6295470号“”商标权无效宣告请求行政纠纷案件为例,庭审过程中,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对真功夫餐饮公司(原告)主张的诉讼理由均进行了逐一审理,核心裁判要点如下:
(1)关于诉争商标是否违反商标法第十条第一款第七项的规定
原告主张诉争商标“未进行夸大宣传”,“并未对其指定使用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等特点作出超过固有程度的表示”。北京知识产权法院认为:“对于具有欺骗性但表现形式并非夸大宣传的标志,适用2001年商标法第十条第一款第七项进行规制并无不当”,“基于诉争商标构成要素与李小龙经典形象高度近似,公众容易误认为标记有诉争商标的服务与李小龙存在特定联系,而公众将诉争商标与李小龙之间建立联系亦符合商标权人的预设和预期。鉴于诉争商标的注册和使用未经李小龙或相关有权主体许可,故诉争商标就其服务来源与李小龙的关系作出了与事实不符的表示,具有欺骗性,容易导致公众对服务的来源、内容等特点产生误认,违反了2001年商标法第十条第一款第七项的规定”。
(2)关于诉争商标使用时间较长故不具有欺骗性的主张
“原告主张诉争商标经过长期使用已经与‘真功夫’品牌建立了稳定的对应关系,消费者能够区分商品和服务的来源,不会受到误导,诉争商标不带有欺骗性”。北京知识产权法院认为:“将他人肖像或形象作为商标注册和使用应当取得授权和许可,这是法治社会的应有之意。2013年商标法和2019年商标法中均明确规定,申请注册和使用商标,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即便2001年商标法中没有前述条款,诚实信用原则作为民商事活动的基本原则,亦应予以遵守和遵循。前已述及,在立法部门编写的法律释义中已经指出,2001年商标法第十条第一款第七项的规定体现了使用商标标志必须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李小龙是著名的华人功夫影星,虽然已经去世,但仍具有相当程度的影响力。原告自2004年1月8日首次申请注册与李小龙形象有关的商标以来,长期使用并大量注册与李小龙形象有关的商标,未有证据证明其曾寻求获得相关主体的授权。原告在明知诉争商标指向李小龙的形象,且应知注册和使用诉争商标应当取得授权和许可的情况下,未经许可长期使用诉争商标,放任公众可能产生的对于原告提供的服务与李小龙存在关联关系的错误认知,获得名人效应对消费者的可能吸引力而形成的经济收益和市场声誉,存在明显的主观过错。由于诉争商标与李小龙形象之间的近似性是客观事实,诉争商标无法通过使用区隔其与李小龙形象之间的联系,避免公众误认的有效途径是不使用。因此,虽然诉争商标使用较长时间且注册已超过五年,亦难以认为其克服了存续的障碍,宣告诉争商标无效并不存在严重利益失衡”。
(3)关于其对诉争商标形象享有著作权故有权自主使用并注册商标的主张
“原告主张诉争商标形象属于受我国著作权法保护的美术作品,原告对诉争商标形象享有著作权,有权自主使用并将其作为商标注册”。北京知识产权法院认为:“首先,著作权法保护的是作品中具有独创性的表达,而欺骗性条款考察的是标志的含义,原告对诉争商标标志是否享有著作权不影响该标志是否具有欺骗性的判定。其次,无论诉争商标标志中的形象是否属于原告享有著作权的美术作品,作为著作权人,所享有的是阻止他人未经许可实施著作权法所规制的某种行为的权利,但著作权人对其作品是否能够利用及其利用形式受其他权利边界及社会规范的影响。本案中,基于李小龙的极高知名度,诉争商标形象设计者具有接触到李小龙形象的可能性。并且,如前所述,诉争商标形象设计者及本案原告亦认可诉争商标形象在创作之时参考了李小龙的经典形象。诉争商标所具有的独创性程度及其反映的与李小龙经典形象的有限差别,并不足以使得相关公众不再将诉争商标与李小龙产生联想。原告相关主张缺乏事实及法律依据,本院不予支持”。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二审审理过程中,亦认定:“诉争商标由文字‘Kungfu’及人物半身图形构成,李小龙是著名华人功夫影星、一代武术宗师、知名的中国功夫全球推广者,被誉为‘功夫之王’,在诉争商标申请注册日前,李小龙已是家喻户晓的公众人物,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和广泛的影响力。综合考虑李小龙文化公司提交的调查问卷统计结果等证据,结合社会公众和消费者的通常认知,诉争商标使用在核定使用服务上,公众容易由诉争商标中与李小龙经典形象相近的人物半身图这一构成元素联想到李小龙,进而误认为相关服务来源与李小龙存在特定联系。并且,李小龙文化公司提交的图书节选等证据表明诉争商标形象的设计者在其撰写的著作中多次提及‘李小龙’‘功夫龙’,并称为其抢占了一个最好的形象资源,通过功夫龙的形象传递出真功夫品牌核心价值,以给消费者留下过目不忘的深刻印象。除诉争商标外,真功夫餐饮公司另注册有几十枚与李小龙形象有关的商标。真功夫餐饮公司在一审庭审中明确认可其品牌形象在创作时参考了李小龙形象。据此可推定,真功夫餐饮公司主观上具有放任相关公众对服务来源产生混淆或误认的故意。综合考虑上述因素,一审判决及被诉裁定认定诉争商标违反了2001年商标法第十条第一款第七项的规定,并无不当。真功夫餐饮公司的相关上诉理由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本院不予支持。2001年商标法第十条第一款第七项属于绝对禁用条款。如前所述,诉争商标违反了 2001年商标法第十条第一款第七项的规定,诉争商标的申请注册不具有合法性。诉争商标的后续宣传使用情况及知名度不属于审查诉争商标是否应予维持注册的考量因素。因此,真功夫餐饮公司的相关上诉主张不能成立,本院不予支持”。
三、案件难点
本案为典型的将他人肖像或形象作为商标注册和使用的案件。如何建立诉争商标与李小龙形象的对应关系、还原真功夫公司的主观意图、呈现社会公众和消费者的认知情况,为本案的主要难点。回溯本案,就前述难点的突破,可谓从各个维度搜集了大量的证据予以证明。具体而言:
首先,从诉争商标的标志本身出发,李小龙公司将诉争商标所用李小龙形象的图片进行了精准化的锁定,并收集了大量与李小龙相关的知名度证据,以证明在诉争商标申请注册日前,李小龙是家喻户晓的公众人物,直至今日仍被世人以不同形式缅怀和纪念,李小龙与其在电影中的经典动作、形象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对应关系,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和广泛的影响力,以及鲜明的个人特征。诉争商标可清晰地反映李小龙在其电影中经典形象的面部特征、身体形态及手势动作等个人特征,在整体动作、构图元素等上高度相同,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可辨认性。
其次,李小龙公司整理了一系列法院的生效判决、商评委的在先决定、新闻报道、真功夫公司及其法定代表人自2004年起申请注册的大量与“李小龙”相关的商标,不同经营场所使用的李小龙不同的经典形象,以及诉争商标形象的设计者撰写的著作,以证明从主观意图角度,真功夫公司应知晓诉争商标使用的是李小龙的形象,主观恶意明显。
再者,李小龙公司为证明诉争商标在视觉效果上与李小龙经典形象高度近似,相关公众极易认为诉争商标与李小龙或其继承人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从而对服务来源产生混淆或误认,进行了线下四个城市和线上超过3000份的调查问卷统计,就“看到诉争商标首先想到谁”,以及“因什么原因想到”进行了调查。
最后,李小龙公司又梳理了合计近80份的商标局和商评委的在先决定及法院的生效判决,用以证明在未经相关权利人许可的情况下,使用李小龙经典形象或姓名申请注册商标,违反了《商标法》第十条第一款第七项和第八项的规定,应被宣告无效。
由此,法院也基本采信了李小龙公司提交的证据,驳回真功夫公司诉讼请求,维持了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真功夫公司注册的34件近似李小龙形象图形商标的“争议商标予以无效宣告”的裁定。本案的胜利,不仅成功捍卫了李小龙形象的商标权益,也如北京高院所述关于本案的典型意义,明确了商标法第十条第一款第七项的适用条件及判断标准,亮明了法院对于虽使用时间较长但具有欺骗性的注册商标的司法态度,树立了良好的商标注册导向。
齐宝鑫作者专栏
6、华为专利申请全球“遥遥领先”,中国企业掌握世界话语权了吗?
7、从《上海市数据产品知识产权登记存证暂行办法》看数据存证与数据专用权的制度探索
(原标题:2024年度商标授权确权司法保护十大案例解读:涉“李小龙形象”图形商标无效宣告案)
来源:IPRdaily中文网(iprdaily.cn)
作者:齐宝鑫博士
编辑:IPRdaily辛夷 校对:IPRdaily纵横君
注:原文链接:2024年度商标授权确权司法保护十大案例解读:涉“李小龙形象”图形商标无效宣告案(点击标题查看原文)
「关于IPRdaily」
IPRdaily是全球领先的知识产权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致力于连接全球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人才。汇聚了来自于中国、美国、欧洲、俄罗斯、以色列、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韩国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科技公司及成长型科技企业的管理者及科技研发或知识产权负责人,还有来自政府、律师及代理事务所、研发或服务机构的全球近100万用户(国内70余万+海外近30万),2019年全年全网页面浏览量已经突破过亿次传播。
(英文官网:iprdaily.com 中文官网:iprdaily.cn)
本文来自IPRdaily中文网(iprdaily.cn)并经IPRdaily.cn中文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权利人同意,并附上出处与作者信息。文章不代表IPRdaily.cn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iprdaily.cn